法不净空,觉无性也。

核心beta

2020.06.06
作者 状态 最后修订
祝融 未完待续 2025-08-06

公理

  • 公理1:可能性基底时刻保持着所有潜在存在的并行状态,这些潜在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,而是处于持续的生成过程之中。
  • 公理2:意识作为可能性的筛选机制,通过观察对潜在可能性进行收敛,使不确定的可能性收敛为暂时的、相对的确定性状态。

定理

  • 定理1:任何确定性客体的存在都必然蕴含着一个观察者主体,反之亦然。
  • 定理2:任何由观察收敛出的确定性(包括知识、理论、规则),都必然是可能性基底的一个有限的、不完全的降维投影
  • 定理3:当多层级、跨主体的观察在特定路径上形成稳定、可重复且持续强化的收敛时,这种观察共识便固化为因果规律

推论

关于存在

  • 并不存在独立于观察的、拥有固定属性的事物桌子是人类意识这种观察模式下,与可能性基底互动收敛出的稳定现象。换个观察模式(如从粒子的角度),桌子可能完全不同。
  • 所谓的虚空并非绝对的不存在,而是可能性基底处于未被任何观察收敛的、潜能最大化的初始状态。创造不是从,而是从
  • 线性时间(过去-现在-未来)是人类意识处理可能性快照序列的特定方式。对于其他层级的意识,时间可能不存在,或者以完全不同的形式(如并列、循环)被体验。
  • 平行世界可以被理解为在每一个观察的分岔点上,所有未被选择的可能性都收敛成了另一套并行的确定性历史。每一个世界都是一条从可能性基底中被完整收敛出来的、自洽的观察共识链条。
  • 因果律是观察共识的固化,是一种极其稳定和强大的观察习惯
  • 过去是已经完成收敛的快照记忆,未来是尚未收敛的可能性分布。唯一真实存在的,只有当下这个正在进行收敛的瞬间。一切创造和改变都只能在当下发生。
  • 从线性时空体验的相对视角看,死亡是个体观察模式的失活,是其在线性序列中停止生成新确定性的终点。然而,从可能性基底的视角看,该个体从生到死的完整生命历程,作为确定性快照集合会一直存在于基底之中。个体意识在线性时间中会终结,但在可能性中则不朽

关于认知

  •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预先设定好、等待被发现的客观实相中,而是共同观察建构的参与者。我们是画家,亦是画中人。
  • 真理是在特定观察共识下,能够有效预测和指导实践的有限映射。当共识改变,真理也随之改变。
  •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分歧,往往不是事实之争,而是观察框架之争。因为框架不同,双方收敛出的事实也不同。
  • 无知并非知识的匮乏或空白,而是广阔无垠的、尚未被收敛的可能性余量。求知的目的不是消灭无知,而是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在可能性基底中收敛
  • 语言通过命名和定义,将流动的过程固化为静态的概念,是形成观察共识的工具,但也限制了体验其他可能性的能力。
  • 艺术中的留白是创作者有意保留的可能性余量,邀请接收者用自己的观察去共同创造。
  • 既然实在由共同观察所建构,那么主动去理解他者的观察视角就不仅是沟通技巧,更是一种精神礼节。

关于秩序

  • 权力本质上是可能性收敛能力的集中体现,其核心是观察评估所带来的收敛能力上的差异。
  • 制度是观察共识的固化产物,具有强大的惯性,以维持稳定。当足够多的观察分歧(边缘群体、新技术、新思想)出现时,就会冲击旧制度,引发渐进改良或剧烈革命。
  • 在巨大权力差序下,弱势方的可用余量(选择空间)已被强势方的规则框架(技术壁垒、资本垄断、信息不对称)严重预先收敛,其自由选择只是在被设计的、狭小空间里进行。
  • 仪式通过周期性地、集体性地展演和强化同一个观察框架,将抽象观念锚定在物质世界,以巩固观察共识

关于实践

  • 保持并增加未来的可能性(选择权)。好的决策让你在未来能做出更多、更好的决策。
  •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主动地、有意识地不进行观察收敛。面对复杂局面,不急于下判断、贴标签、出方案,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悬置状态,让可能性基底呈现出更多的潜在路径。
  • 生存的关键不是追求永不犯错,而是构建一个能从错误中学习和受益的系统。
  • 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新东西,而是切换观察框架的能力。当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一个旧问题时,就能从可能性基底中收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自我身份认同并非一个内在的、固定的实体,而是一个关于自身经历、持续更新的个人观察共识。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解释自己,将离散的可能性快照收敛成一个连贯的、稳定的叙事,这个叙事就是
  • 痛苦来自于将某个观察共识(如社会期望)误认为唯一现实。解放之路在于认识到其有限性,并重新获得自己的评估权
  •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达成某个静态的完美状态,而在于持续地、创造性地参与到观察收敛的过程中——即成为一个可能性的积极转化者。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其生成性上。
  • 直觉灵感并非神秘的超能力,而是个体意识在无意识层面,对当前情境的可能性基底进行的一次极其快速、高效的收敛。它绕过了缓慢的逻辑分析,直接输出了一个高概率的观察结果
  • 学习一个新技能或新知识,是个体将其意识与一个外部的观察共识(如学科理论、技术规范)进行对齐和同步的过程。从生疏到熟练,就是个体内部的观察模式逐渐内化并自动化了外部共识,使其成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。
  • 所有技术工具,从望远镜到粒子对撞机再到互联网,本质上都是人类观察能力的延伸、增强和外化。它们允许我们以新的尺度、新的方式去收敛可能性,从而创造出新的确定性(科学发现、社会结构)。
  • 人工智能(特别是大语言模型)是强大的观察共识引擎。它们通过学习海量的人类数据,成为了现有知识、语言和文化共识的复制者和加速器。其风险在于,它们可能过度强化主流共识,抑制了探索可能性余量异见和创新。
  • 信息不是独立于观察者存在的客观实体。信息是可能性基底在被特定观察行为收敛后所呈现的确定性形态。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减少多少不确定性(即收敛了多大的可能性范围)。